12月16日,受國家發改委,教育部在河海大學對水資源高效利用與工程安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設情況進行了驗收。驗收會上展示了多項應用成果,其中該校在淤泥、污泥資源化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目前該項技術已獲國家發明專利并在全國推廣,實現經濟產值1165萬元。
驗收會結果令人滿意,其中該校淤泥、污泥資源化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成果引人矚目。
為了保證航運暢通,河流、湖泊甚至海洋都需要定期清淤。每年全國清理出的淤泥大約有1億立方米,如果不能有效地處理,這些淤泥將會占用大量的土地空間,成為新的廢棄物。據河海大學環境學院朱偉教授介紹,未經處理的淤泥濃度非常稀薄,呈“豆腐腦”狀,無法利用。淤泥固化處理技術一方面使淤泥“脫水”,變成可利用土材料;另一方面,經過原位淤泥固化技術,還成為新的可利用的土地。此外,我國大部分污水處理廠也都面臨污泥處置難題,大量污泥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河海大學污泥固化和穩定處理技術,能夠通過改變污泥中有害重金屬的形態,從而實現控制污染的目的。目前,該技術已在蘇州、深圳、海寧等城市相繼推廣。
作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河海大學和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共同建設的“水資源高效利用與工程安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自2005年獲建以來,圍繞水資源、水環境、水工程三大領域的水資源利用、水資源合理配置、長距離調水調度與仿真、水污染控制與治理、水工程安全等五個研發方向,在產學研結合過程中取得了豐碩成果。